百善孝为先。1852年,曾国藩的母亲去世,深感悲痛的他急忙千里奔波赶回家中奔丧。谁知等着他的,不仅是母亲的遗体,还有一名太平天国派来的刺客。幸运的是,曾国藩的侍卫康福身手矫健,及时阻止了刺客的攻击,将其打伤并迫使其逃走。然而,康福在事后发现,掉落在地的飞刀竟然暗藏玄机……
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,凭借过人的智慧和不懈努力,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一步步崭露头角,成为清朝官场上举足轻重的人物。他敏锐的政治头脑和卓越的情商,帮助他在激烈的官场竞争中立足。在咸丰元年,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,席卷南方,迅速给清政府带来极大的威胁。面对这场动乱,曾国藩力排众议,上奏建议道:“臣以为,当务之急,应该懂得用人。”紧接着,他向咸丰帝推荐了许多能力出众的人才。起初,咸丰帝还以为曾国藩是在结党营私,但经过仔细调查后,发现这些人确实具有非凡的能力,甚至不少与曾国藩有过矛盾,足见曾国藩出于公心,忠诚大清。
后来,曾国藩还建议咸丰帝动员地方力量,成立湘军来对抗太平天国。咸丰帝最终采纳了这个提议,湘军也因此应运而生,成为清军对抗太平天国的中坚力量。湘军一度给太平天国带来了重创,这让洪秀全心生恨意,决心要除掉曾国藩。然而,曾国藩身居京城,防备严密,太平天国一时也难以对其下手,只能静待时机。
1852年6月,曾国藩正在家中处理公务,忽然接到家中传来的噩耗,母亲去世了。震惊与悲痛让他瞬间愣住,难以相信这个消息,但看到下人眼中的悲伤,他明白这一切都是真的。没有多做耽搁,曾国藩立刻向咸丰帝请假,准备回家守孝。在古代社会,孝道至上,哪怕是皇帝也不得不准许曾国藩暂时离开京城。曾国藩已到中年,失去至亲的痛苦可想而知。回到家中,面对母亲的灵堂,他跪倒在地,悲痛欲绝,痛哭着说道:“母亲,儿子来看您了,多年来忙于政事,不能在您膝下尽孝,都是儿子的错。”他那声声哽咽,令周围的人也不禁流下泪水。
展开全文
夜幕降临,曾国藩依然守在母亲灵前,不愿离去。侍卫周福守在一旁,时刻警惕着周围的动静,生怕出现任何意外。偏偏,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害怕什么来什么,太平天国得知曾国藩离京的消息后,立刻决定派出刺客伺机而动。此时,身负飞刀绝技的刺客康禄已经悄然埋伏在灵堂房顶,等着机会一击致命。夜色深沉,曾国藩因久守灵堂已显疲态,正当此时,飞刀如银光闪烁,疾射而至,直指曾国藩脖部。
幸亏侍卫康福机警果断,他扑向曾国藩,将其推倒在地,险些躲开了飞刀的致命一击。曾国藩惊魂未定,心有余悸地望着这一切,而康福则拾起了掉落的飞刀。康福心中一动,低头对曾国藩说道:“大人您不必惊慌,赶紧回房内休息,我会追踪此人,查明真相。”曾国藩点了点头,表示同意。康福目送他离开后,才仔细查看起手中的飞刀。飞刀上赫然刻着“禄”字,这让康福心中一惊,眼中不禁涌上热泪。飞刀是康家世代传承的绝技,康福的飞刀上刻着“福”字,而弟弟康禄的飞刀则刻有“禄”字。这一发现让康福立刻意识到,刺客竟然是自己的亲弟弟康禄。
他惊慌失措,连忙追向刺客逃跑的方向,来到一片小树林中,急声呼喊:“康禄,是你吗?我是哥哥,听到我声音的就出来吧。”不久,康禄从阴影中走了出来,两兄弟面对面站着,眼神交汇,心中有千言万语,却又无从开口。最终,还是康禄打破了沉默,低声说道:“如果我知道刺杀的对象是你,我绝不会接下这个任务。”康福苦笑着回应:“原本我们兄弟早已天各一方,谁曾想今生竟会再见。”两人陷入了短暂的沉默,心中清楚,自己所站的阵营不同,信仰也迥异。康福深深叹息,最终说道:“算了,我们就此别过吧。至少我们其中一个人能活下来,也算是对得起家族了。”
说完这句话,康福离开了那片小树林,回到曾国藩府上,向曾国藩请罪,称自己未能追上刺客。曾国藩看了他一眼,语气难以捉摸地说道:“无需多言,定然是太平天国派人来刺杀我。既然你未能抓住刺客,也就不必追究了,只是下不为例。”康福心中一震,意识到曾国藩是在宽容他,同时也给了他一次机会,未让他继续追杀自己的亲弟弟。心中对曾国藩更加感激。这个故事,体现了曾国藩高深的政治智慧,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无奈的兄弟情深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